年龄鉴定是法医学个体识别的重要内容。通过生物检材准确估计个体年龄可以为案件刮侦破提供重要线索。用DNA技术进行年龄鉴定丰富了个体识别在年龄推断方面的内容,真有重要的法医学实用价值。
近年的研究表明,人类年龄超过20岁的个体,其组织细胞中线粒体DNA存在一段4977bp缺失的现象,与年龄增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。有研究者以不同年龄(3个月~ 97岁)的93具解剖尸体的肌肉组织为检材。提取DNA(核DNA和线粒体DNA)进行PCR扩增。使用的扩增引物为I35/H35,在线粒体基因组中的定位分别为8285/13928。只有当特定的4977bpDNA发生缺失时,这对引物才能扩增出一段667bp的产物DNA。实验发现获得扩增产物所需的模板DNA量随被测者年龄的增大而减少。尤其明显的是,20岁以下个体用多达1000ng的模板DNA也无法获得扩增产物;而70岁以上的个体只需Ing模板DNA即可得到扩增产物。综合实验数据,发现此4977bp线粒体DNA缺失水平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。此研究为进一步通过线粒体DNA缺失确定个体的年龄提供了一个好开端。
端粒( telomere)是指真核细胞柒色体末端的DNA序列,其生物学功能是保持染色体的稳定。端粒是富含G寡核苷酸的序列,由12~16个核苷酸串联重复而成,人类的端粒DNA为5~15kb,主要由TTAGGG片段串联重复构成,其重复次数为800~3000次。Harley等人通过培养不同年龄和人体不同部位的成纤维细胞,观察端粒DNA长度的变化。发现随着培养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多,端粒DNA长度逐渐缩短,端粒DNA的量也逐渐减少。这种变化与细胞的静止和生长状态无关,只与细胞的分裂次数相关。细胞平均倍增一次,端粒DNA的长度大约减少50bp。Vaziri检测人类外周血细胞的端粒DNA长度时,也发现了这种规律,端粒DNA长度每年丢失41±7.7bp。端粒DNA丢失的速率在人的整个生长过程中是不相同的。青年时期端粒DNA的丢失较缓慢,随着年龄的增大,特别是进入老年后,端粒DNA长度由于不完全复制而逐渐缩短。不同种族、不同性别、不同组织端粒DNA有差异,端粒DNA长度不完全相同。这些发现提示,通过选择合适人群和组织,检测端粒DNA长度和端粒DNA量的变化,可以发现端粒DNA变化与年龄的关系。这种关系有可能用于法医生物学检材推断年龄的研究。